Categories
education

傳遞熱情,還是傳遞焦慮?

文/王敏俐

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學習的熱情,還是追求進度的焦慮?

孩子們最近愛上寫故事,對我說,媽媽我現在覺得玩具都不好玩了,我只想寫故事!

閱讀著他的「大作」,其實他的故事裡有不少錯字與文法錯誤,但是我決定,一開始先不急著去糾正,讓他先好好享受創作的樂趣。幾天後,寫完了想寫的,他又跑來問我還可以寫什麼,我便開始鼓勵他臨摹改寫手邊的故事書,給他一些詞彙讓他放到創作裡,給他一些參考的句型。現在,他又開始文思泉湧了。我只盼望,他可以帶著這樣的熱情繼續去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

曾經有一位自學媽媽想請我指導她的孩子如何欣賞文學作品,我回答她,對於一個剛開始進入文學殿堂的孩子而言,如果文學成為一堂要交作業的課,成為一種壓力,那麼,閱讀就不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個重擔了。唯有等到孩子自己渴望深進,陪伴他們一起賞析文學文本,才有意義。

成為一個自學教育者之後,我自己也開始花許多時間去思考與追溯學生時代求學的點點滴滴。在倒帶的過程中,有一個畫面深深的鎖在我的腦海中,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來說,那一堂課,是我求學生涯的一個轉捩點。

在國中時,國文常常是一門讓我非常痛苦的課程,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國文課就是不斷的練習聽寫,默寫,背古文註釋的一個乏味課程,在那個年代,每一次小考不及格,我就會被老師搬到特別坐享受「特別」的照顧,那是我極抗拒的一門學科。但是到了國三,班上換了國文老師,是一個長髮飄逸,氣質溫柔卻又堅定的一個女老師。一開始是被老師美麗的外表吸引而喜歡上課,然而有一天在課堂中,我卻因著這個老師,生命與文學相遇。

國三國文課本裡,有一篇古文,是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那是清末時的革命烈士在起義前寫給愛妻的一封遺書。那一天下午的國文課,老師要我們每一個人闔上書本,閉上眼睛,在一分鐘的靜默與沈澱之後,整個教室安靜,窗外樹梢的翠葉隨風發出窸窣聲響。

美麗的長髮老師站在講台上,開始為我們朗讀這一封革命烈士與妻子的告別書信。老師的聲帶不是高亢的那一種,她的嗓音低沈卻嘹亮,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傲執蘊含其中。當老師讀到林覺民向妻子傾訴自己為何要捨棄生命參與當時的起義之時,我真的感受到林覺民就站在我的面前,那麼樣的清澈,那麼樣的悲憤,那麼樣的壯志斷腕,那麼樣的兩難。林不只是寫給妻子,也是寫給自己,告訴自己非得如此去行的必要性。他在對妻子的不捨之中,也是再一次地堅定自己的意志。

而後,長髮老師繼續朗讀林覺民告別妻子時所給的託付,老師的語氣由憤慨轉為溫柔,終而哽噎,淚聲俱下。我的靈魂為之一震,在那樣的一個瞬間,我竟感覺自己進入了林覺民的妻子哀傷而壯麗的語境之中,久久不能自己,文學的巨流朝向我襲面而來,心中的火苗從此點燃。從那時起,寫詩的時光佔滿我的青春,國文課成為我的最愛,那個曾經國文課打瞌睡、成績總是不及格的女孩,竟然在大學的入學考試時,國文得了滿級分,但是對我而言,分數已不是重點,重點是,文學從此與我一生相伴。

作家威廉. 亞瑟. 華德(William Arthur Ward)曾經寫下:

The mediocre teacher tells. 

The good teacher explains. 

The superior teacher demonstrates. 

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

多數的老師傳授新知,

好的老師闡釋其中的奧密,

優秀的老師活出洞見的精髓,

然而,一個偉大的教育者,卻是點燃我們一生的熱情。

願每一個教育者,都可以成為一個傳遞火把的人。

Categories
大哥的故事

成就所願的四個步驟

我們的自學團體中,每年都會有一個自由參加的考試,在考試中經過三輪的考試,孩子把一整個學年所學習的所有內容背起來,經過口試來驗證他們是否可以成為這一年的memory master。去年哥哥自告奮勇考了一次,幾乎所有學科都通過了,除了拉丁文的部分沒有通過。所以去年雖然他沒有成為memory master,我們全家還是一起為他慶祝了一次,因為他很勇敢的選擇接受很難的挑戰,很努力地盡力去學習。為他的努力與勇氣而慶祝。

從去年考完之後,他就立志在接下來的學年要再參加一次這樣的考試。於是從去年三月,他便開始預備今年的考試。經過了一年持續不斷的準備,哥哥終於在今年三月通過了考試,成為今年所學習內容的Memory master。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我們全家一起陪伴他走過大大小小的里程碑,以下也記錄下我們一起學習的點點滴滴。

“Four steps to achievement: Plan purposefully. Prepare prayerfully. Proceed positively. Pursue persistently.”― William Ward

美國作家William Ward曾經寫下成就所願的四個步驟,我長年把這段話貼在廚房的櫃子上作為提醒,他所寫下的“成就所願”的四個步驟分別是:“Plan purposefully. Prepare prayerfully. Proceed positively. Pursue persistently” 他認為,成就所願的四個步驟,分別是目標清晰地去制定計劃,以一個謙卑禱告的心來為每個過程做準備,在過程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一切挑戰,堅持不放棄的去執行。

William Ward所寫下的成就所願四個步驟,也是我在陪伴孩子一起去實現他的夢想時,一起學習去使用的原則。

第一個我們一起學習的是如何制訂預備的計畫,每天,每週,每個月的實行計劃。
我深深的覺得。陪伴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畫,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因為這也是一個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過程。一開始制定計劃的時候,我們總是很容易充滿理想性,期待在短的時間內可以完成預定的計劃。但是在實踐的過程,就會漸漸發現計畫無法成就,必須要重新調整進度,所以我們常常是在一面計劃每天的學習,又一面調整。在這個過程裡,認識什麼是孩子現階段自己可以做到的,什麼是需要更多時間的。

制定計劃之後,我們開始為我們所定的目標來做準備。我很喜歡William Ward所說的Prepare prayerfully。因為在準備整個考試的過程,是一個孩子不斷地與自己的限制,與環境的限制互相拉扯的過程。在哥哥準備考試的過程中,他常常遇到的挑戰是在地理與數學的部分。

這一年的地理,他必須要背下所有古代文明的世界地圖,兩河流域,埃及,歐亞非三洲,愛琴海附近的希臘古文明發源地,中南美洲的古文明發源地等等。理想的狀態是有一個成人可以陪他不斷練習,但是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因為我要花許多的時間與精力照顧兩歲的妹妹,還有弟弟的學習。鎖在這個過程,我們鼓勵他一方面在禱告中求上帝幫助他來學習,一方面自己學會一面看著地圖練習,一面自己去檢驗糾正自己的錯誤。

在練習的過程中,Proceed positively是我們一起準備時一個相當不容易的操練。特別當一年的學習到了盡頭,所要記憶的內容越來越多時,孩子開始覺得難以負荷。有的時候,作為一個母親,看到孩子沒有好好準備的時候,心情也會跟著浮躁起來對孩子生氣,對孩子說負面的話。但是在過程中,有一個積極的態度成為一個對我很重要的提醒。

積極的態度包括,理解孩子的極限,給他一些自由與放鬆的空間。一個過往曾是自學媽媽的宣教士長輩提醒我,週日讓孩子單單的來敬拜神,享受神的創造,不去承擔學習的壓力,是很重要的。她的建議給我很實際的幫助。於是我和孩子重新調整計畫,積極的學習,也積極地放鬆。這樣的調整很奇妙的提高了哥哥的學習,讓他走過學習的瓶頸。認真地玩耍之後,能夠更輕鬆地學習。這也成為後來我們家學習的原則:星期天不做功課!

第四個步驟,Pursue persistently。在準備考試的過程,哥哥也曾經遇到低潮,甚至告訴我他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去完成。我很感謝神的是,讓我們彼此在這個過程裡有很多交心的溫暖時光。我一再的告訴他,不管他有沒有完成這個考試,選擇繼續準備或者放棄,我都非常地以他為榮,因為他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非常的用心,非常的盡力,他明知道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考試,仍然選擇去接受挑戰,在我眼中他已經非常的好。

在這樣與自己的局限相遇的時刻,上帝給我和我的孩子機會,一起去回顧在過去的日子裡,他已經成就的,他已經背好的,他已經完成了那麼多,再去看看有哪些是他還沒有完成的。當我們回顧我們已經學完準備完的部分時,總是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激勵,幫助我們繼續堅持往下走。

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曾經經歷過一次比較大的低潮,是在考試前的兩個禮拜。那時候,哥哥突然之間覺得沒有自信可以完成這個考試,很多之前已經準備好的部分也都有些搞混了,我意識到可能哥哥需要一段時間好好休息。於是接下來,有三天的時間,我們放下了考試的準備,整天帶他們出去逛圖書館,去爬山去公園,就是專心的好好玩,看自己想看的書,做手工勞作,寫寫小故事。好好休息之後,狀態果然恢復過來了!

在陪孩子準備考試的過程,我真的覺得很感恩,因為我們共同走過一段很美好的旅程,在過程裡,陪孩子去更認識自己的局限,看到自已情緒上的軟弱,看到自己的低潮,看到在這些難處之中,我們可以一起在上帝的恩典裡找到出路,並且成長的更強壯,經歷流淚撒種,體驗歡呼收割,一起將感謝與榮耀歸給上帝。

Categories
許家私塾的故事

在疫情期間,理科先生為我做月子

最近台灣的疫情升溫,為故鄉禱告,也分享我在兩年前,西雅圖第一個疫情高峰點赴醫院產女,老公幫我坐月子的故事。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住在北美的我,外面環境所充斥的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冠狀病毒,以及美西森林大火所帶來的灰塵與煙火氣味,從今年二月至今,已經過了長達七個月足不出戶的日子,在人看來,疫情所帶來的是捆鎖與挑戰,但是我們一家人卻也因著疫情,經歷被神翻轉的更新。

理科先生接下月子重擔

2020年中,我們家迎接第三個孩子的來到。原本按著原定計劃,母親要赴美來為我做月子,但是沒想到,因為疫情在美國大爆發,使得母親無法來美,以致我的先生必須要請產假,在疫情高峰期獨自肩負起重擔,照顧一個產婦,兩個精力充沛的活潑男孩(而且不能出門),以及一個寶貝新生兒。

一直以來,我和先生的家庭分工是很清晰的,他負責對外的一切,我負責照顧家內的大小事,我的先生其實並不是一個擅長處理家事的理工男,所以,當我知道母親因為疫情無法來美的當下,內心充滿了恐懼,我很難想像先生在家幫我做月子的畫面,加上疫情使得一家五口只能窩在一起,我很擔心自己會因為無法好休息而落下月子病與產後情緒崩潰。

面對理科先生,我學習放下自尊去溝通內心的需要

在婚姻的兩性溝通之中,我們有太多的衝突,其實並不是因為彼此有多可惡,而是因為資訊不對稱,不了解對方的需要與實際狀況,導致彼此的期待與認知產生差異,在失望中產生許多的負面情緒與指控。當三寶如期而至,我們開始了忙碌而失序的新生活。當我在月子之中身心俱疲時,更容易把他沒有符合我期待的地方無限放大來挑惕。

月子的第一個禮拜,我們為著重新定義工作的分配與雙方的期待吃了不少苦頭:雖然是第三胎,但是因為前兩胎是媽媽過來幫我做月子,以致先生其實不真的知道產婦的需要,當我半夜起來全身褥汗需要補充水分,保溫瓶裡的水卻是空的;或者剛餵完奶飢腸轆轆,卻因為生產的傷口無法起來料理食物時;或者是老大老二在我休息時跑來搗亂,心中都會感到異常憤怒與沮喪,無限吐槽。

我帶著怒火來到先生面前找他理論,他卻一臉無辜,因為他真的不知道我會有這些需要。在整個過程中,我學習一個最重要的功課,就是放下自尊,告訴他我的需要,而不是因為他猜不到我的需要而與他嘔氣。一步一步的「指導」他女人坐月子是怎麼一回事,一天需要吃幾餐,哪些食物會退奶…….。讓我意外的是,其實我先生很願意學習好好照顧我,也盡力配合我的需要,許多時候,我私以為對方沒有為我著想,其實是他真的沒有那根神經,需要我直接具體地告訴他我的狀況。

那一天早晨,過去的「恩怨」竟可以一筆勾消

我的先生在職場上是一個熱愛工作的人,這是他吸引我的地方,也是結婚之後我們衝突最大的導火線,每當我們夫妻要面對什麼重大決定時,這個決定是否會影響到他計畫的工作方向,往往成為不可妥協的執著。於是當婚姻的路越走越久,我們的婚姻也暗藏著許多不能踩的地雷。從我的角度而言,常常感覺到,自己的人生與夢想必須要因為先生的工作而被妥協、被犧牲,甚至是過往在育兒的過程之中,也曾也同樣的孤獨之感。我曾告訴他,因著過往的經驗與記憶,使我很難信任他能夠在我做月子的期間好好的照顧我身心靈的需要。

在月子中,有一天早晨,先生幫我遞來裝滿的熱水壺時,突然在我面前,很鄭重地對我說,「在過去十幾年的婚姻裡,我常常因為自己的工作與喜好而忽略你的想法與你的人生計劃,犧牲了你的夢想,讓你在這段婚姻裡有許多的苦毒,也讓你有很多的痛苦,我為此向你道歉,懇求你在主裡原諒我。」

原來,因為疫情而請產假的這段期間,暫時放下工作的他,也對我們的過去與未來有許多的思考。

其實這一天的早晨,我們並沒有起任何衝突,這是一個相當平靜的早晨。我們如同多數夫妻一樣,在婚姻中有一些常常提起的舊傷,過往他只是在我提起時,為了息事寧人而被動的道歉,那樣的道歉也許可以救火,卻無法撫平我心裡深處的痛苦。但是在這一天早上,我沒有意料到他會主動地提起過去,主動地為著過往來道歉,這使我知道,他是在主裡面深深思考過,面對自己,也面對我們的婚姻中一再重複的瓶頸,他並非漠不關心,而是和我一樣,也在神的恩典中不斷尋找出路。

在那一天早晨,我的心結被解開了,多年前因著配合他的步調而放棄職場生涯的遺憾,也在此時劃上了句點。我們一起來到神的面前禱告,一起求祂繼續祝福我們的婚姻,也使我們成為祝福。

月子期間的私塾爸爸

讓我更感動的是,先生在這段期間與我們家兩個活潑男孩的互動。我們是自學家庭,而我坐月子的這段期間,先生則是肩負起私塾爸爸的責任,每一天和他們靈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記錄下與孩子學習的點點滴滴。我們開始把許家私塾在家教育的故事與心得在網路上記錄下來,成為夫妻倆共同的事工。

2020年,一場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步調,神的恩典卻大大的轉化我們一家。理科先生為我做了月子,我們重新思考了這十多年婚姻,在彼此認罪與彼此饒恕中,婚姻竟然如倒吃甘蔗,在放下自尊坦誠溝通中越來越合一,越來越甘甜,在主恩典之中的婚姻,何等蒙福。

#原文首發舉目言與思專欄

Categories
許家私塾的故事

使生活中的慢不致失傳

每年到了三月四月,大概是許多北美自學家庭最需要安靜的時候,孩子們陸陸續續完成了一年的自學,忙碌於準備各種報告與考試,父母也需要安靜下來評估整個家庭的情形,全家人身心靈的狀態,孩子們實際學習的狀況,人際關係互動,與彼此溝通我們認為下一個學年該如何去學習。

成為自學媽媽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是『你們打算自學多久?』『會自學到高中畢業嗎?』事實上,多數的自學家庭,對這個問題所抱持的,都是開放的態度。我們每一年去評估與觀察,對於此刻家人的身心靈狀態,是更適合自學,或是進入學校?親子關係是親密或是緊張?孩子們更適合什麼樣的學習模式?以及什麼上帝在此刻對我們全家的呼召?都是我們會去思考的部分。

作為一個自學家庭,我們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處,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帶領孩子去看待時間,使用時間,便成了一個我們需要時時去思考與禱告的課題。在每一天的生活裡,我們是一點一滴地用各樣活動把時間塞滿,讓時間『過去』,還是和孩子一起在這些共處,共讀,共學的時間裡,激發出我們對上帝,對人,對周遭事物的熱情,更深的認識神與祂的心意?

在古希臘哲學裡兩種不同的時間概念,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稍稍窺見上帝所設立的,時間的奧秘。古希臘人使用Chronos和Kairos兩個詞語來描述時間的概念。Chronos指的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時鐘時間,把時間用量來計算,就好像我們從可見的沙漏一點一地的看見時間的過去,或者是使用碼表來看數字一分一秒的流逝。當我們傾向於以Chronos的觀念來思考與運用時間時,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在這一段可以計量的分分秒秒中,我要做的是什麼,我要完成什麼任務,我有多少時間可休息玩遊戲,我何時要去赴約等等。

而Kairos這個時間概念,更多時候在中文裡被翻譯成『時機』,是一個機會的開始,一個改變的契機,一個適合去做某件事情的關鍵時刻。這有點像是韓劇裡男主角向女主角表白的劇情轉折的契機,或者是我們在求學生涯之中突然找到了人生志向的瞬間。我們的心被聖靈感動,降服在神面前,願意順服神帶領的那個當下,我們和孩子一起突破學習瓶頸,經歷上帝恩典的時刻。

尊重時間(Chronos)的規律,是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一門重要功課。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學習當時間的好管家,建立起使用時間與互相尊重的界線,不管是面對考試,或者是要寫的功課,或者是何時該做家事,我們學習去告知孩子他們的行為與後果,然後不再撈叨,不再插手讓他們自己去與自然律碰撞,自食其果。

但是自學過程中,我更享受的,是神所賜下的許多可以一起和孩子突破與學習的時機與瞬間(Kairos)。自學給予我們許多時間上的彈性,可以不把時間切割,單單用幾個小時去完整的做一件事情,去思考和沈澱我們所做的事情。不需要外出的時候,我們常常在餐桌前一面吃早餐,一面讀聖經,或者是一面吃點心喝熱巧克力,一面一起讀一本書,寫一個懸疑故事,或者是認識一個有趣的科學概念,火山,岩石與礦物的形成。結果是,花了兩個小時才吃完早餐,但是在這些閒散的學習中,我們也常常碰撞出生命中的關鍵瞬間(Kairos)。

例如,我們喜歡在學習地理與國家時,也為那些國家裡不同族群的未得之民禱告。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討論為什麼有些族群的人特別不容易接受耶穌,有些是因為富裕,也些是因為不覺得自己需要,有些是因為已經有了其他的文化與信仰。最後,我們在討論中發現,多數人沒有接受耶穌,是因為不感覺到心裡的需要,沒有發現自己心靈裡的飢餓。從此以後,常常為未信者能夠意識到自己心靈的飢餓,並轉向耶穌,便成了哥哥的禱告。這是一個哥哥學習禱告與成長的Kairos瞬間。

哥哥對於岩石,化石有著瘋狂的癡迷,弟弟熱愛研究恐龍,兩個人只要去爬山就開始揀石頭,觀察石頭的組成與種類,常常就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在土堆裡享受尋找石頭的樂趣,花時間慢慢的在大自然裡享受與發現上帝的創造,也在慢慢的形塑著他們對於未來的夢想與計畫。他們在大自然裡所經歷的對於上帝的感謝與讚美,常常是我很羨慕,也很想和他們學習的。

法國/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曾經這麼說過:“我一直認為,文字是慢的歷史。真正的文學不是為了使我們生活得更快,而是為了使生活中的慢不致失傳。” 而自學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對於慢的選擇,選擇放下充滿效率的既定時間表,選擇嘗試在時間Chronos與時機Kairos之間尋索出一個平衡,花兩個小時吃一頓早餐,在其中一起分享,討論,爭執,嬉鬧,哭泣與和好。在這個繁忙的世代裡,使生活中的慢不致失傳。

(原文刊於舉目言與思專欄)

Categories
二哥的故事

二哥眼神亮了起來

復活節的下午,是個舒服的晴天,我們和朋友一起去附近的一座森林,走到瀑布來回需要8.2公里。對於帶著兩歲小孩的我們來說,是一條不太容易走,充滿泥濘,甚至需要溯溪渡河的困難道路。我們一家顛顛頗頗,走走停停共花了近五小時的時間才完成全程。

八歲的哥哥體力好,腳程快,和同行的幾個大小孩走在前面,五歲二哥和幾個叔叔阿姨走在第二隊,我和爸爸則是時而抱著,時而背著妹妹,時而以零食餅乾利誘妹妹,讓她可以和我們一起繼續前行。

當我們走到瀑布稍作休息時候,開始繼續按著原路走回去,大哥繼續一路領先,妹妹已經太累只好讓爸爸來背著,這一次,我和已經感到疲倦二哥在後面一起慢慢走。

二哥因為走過溪水時滑了一跤,整雙雨鞋與襪子都濕透了,非常的不舒服,開始感到很沮喪。這時候,一位與我們同行的朋友很有智慧的鼓勵著她:“Jeremy,阿姨有看到你練習跆拳道的相片,你真的好棒喔,可以把木板踢壞,可以從白帶變成黃帶,阿姨覺得你好勇敢喔!”

頓時,二哥的眼神亮了起來,好像得到了繼續前行的動力。於是我繼續接著對他說:

“對啊,Jeremy,你真的好勇敢,而且遇到困難時,會因為這些挑戰而感到高興(glad for difficult task),勇敢面對困難,就像你現在雖然襪子鞋子都濕了很不舒服,還是繼續的往前走,沒有放棄,這真的很棒,下個禮拜你上跆拳道課時,也可以和你的老師分享!”

就這樣,二哥好像找到了一個新的動力繼續往前走。當所有人往前趕路時,我有一個機會,可以陪伴二哥一起走。平常總是在操心老大的學習進度,或是在照顧妹妹的需要,二哥又獨立,自我學習能力又強,常常是讓我感恩省心的孩子,卻也是希望有更多時間時,可以去更多陪伴的孩子。而這個下午,上帝給了我一個機會,牽著他的小手,陪他慢慢走。

為著鼓勵他繼續往前,我任命他為我們這個兩人小組的leader,負責在泥濘中找到可以踩腳的石頭或木片,以至於我們的腳可以不陷入淤泥之中。Jeremy非常喜歡這個leader的角色,在泥濘中總是走在我前面,先為我找到一個比較好走的方向,帶著我往前走,我們就這樣跨越了一灘又一攤的泥沼,漸漸回到較平坦的主道,完成這五個小時的山路。

我的心真的很感恩,可以有一個這樣的機會,和二哥獨處,全心全意地關注他,陪伴他,看著他勇敢,看著他帶領著我。感謝神給我們一個彼此陪伴的機會。

Categories
許家私塾的故事

培養手足之間的恩情

當兩兄弟越長大,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擅長表達,我發現他們起衝突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不管是一起玩的遊戲時間,一起收拾家裡做家務的時間,幾乎任何時候,任何小衝突,都可以讓兩兄弟的戰火一觸即發。玩的時候好的不行,鬧得後又兩敗俱傷,總而言之,是相愛相殺的兩個人。

成為自學家庭,神給我很多機會去觀察不同家庭的孩子們手足之間的互動。記得有一次,我與一些自學家庭一起去到自然步道裡觀察野生菌類,大孩子們腳程快,都早已飛快地往前直奔,留在後頭的,是我們這些背著抱著小貝比的媽媽和一些小小孩們,在雪雨與泥濘中,步履蹣跚的狼狽前行。幾個還在牙牙學語的小娃疲憊的哭聲如對話一般,互相接應。

當你的孩子學會主動感恩

其中一個家庭,和我們一樣有一個比較小的孩子,所以也是緩緩地走在後頭,他們家的老大哥哥湯米今年八歲,老二妹妹梅沁今年六歲,小弟弟羅里今年三歲。有的時候,兩個大的會圍繞在媽媽身旁,陪著小弟弟一起慢慢走,有的時候,他們會先跑到前面找朋友玩。有的時候哥哥湯米走在先,有的時候妹妹梅沁跑在前頭。

路上因為有大大小小的水窪,那對兄妹就這樣一前一後地跳躍著,有一小段路,我背著小寶寶,和妹妹梅沁一起走,邊走邊閒聊,發現在前面不遠處,哥哥湯米正在那裡等候著妹妹,沒有任何的抱怨或批評,只是安靜在那裡等著妹妹,怕她走丟,也怕自己走太快妹妹跟不上。當妹妹梅沁和我看到湯米時,妹妹對哥哥湯米說,“謝謝你在這裡等我!”

也許這只是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卻帶給我很大的觸動。我看到一對小兄妹在媽媽必須照顧更小的弟弟時,彼此互相照顧。從這對小兄妹我學習到的是,他們之間彼此感恩的態度,隨時表達的感恩。

兄弟之間的爭競是因為缺乏感恩的心

我們家的兄弟倆常常會互相比較:為什麼哥哥有這個我沒有?為什麼弟弟先在可以玩我卻要寫功課?其實,當比較,爭競,羨慕嫉妒的新開始增長,是因為失去了感恩的態度,去看見我們已經得到的豐富。

與其在孩子們的比較中讓步,讓孩子得到他們感覺應有的表面上平等,我更願意鼓勵他們看見,他們其實也擁有很多對方不一定有的東西,哥哥因為年紀大所以有比較多的功課,但是也因為年紀大,可以參加籃球隊,享受比賽籃球的樂趣。弟弟雖然還太小沒有辦法加入籃球隊,但是他可以在學跆拳道的時候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交到許多的朋友。

不要吝嗇表達每一個當下的感恩

學習感恩也真是父母一生的功課。自學生活常常是與孩子們共處在一個混亂的現場,面對自己的問題與孩子們的各種疑難雜症,但是每天學習操練的是,刻意地在孩子們的每個行動中給予正面與鼓勵的回應,不只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幫助我自己不要只是著眼在孩子的錯誤上,而忽略了他們生命更多的美好特質。

感謝你們打客廳收拾得很乾淨讓我們有一個很舒服的空間來享受。(雖然下一秒鐘可能再度被弄亂)我看到你們在玩桌遊的時候彼此尊重,遵守遊戲規則,我很為你們感恩。(雖然待會可能就會應為輸贏大吵起來)

你的故事寫得很精彩,你一定很用心的去思考和寫作。(雖然有不少拼字文法錯誤)

你們願意花時間陪妹妹玩真的好有愛心。(雖然下一分鐘可能就會因為跑太快讓妹妹摔倒)

身為一個母親,面對充滿挑戰的小孩,每天都覺得自己好破碎,好失敗,好容易發脾氣,好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感謝上帝,祂的恩典夠我用,祂的大能遮蓋我一切的缺陷,每一天給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Categories
二哥的故事

教養並非馴服

每天早上,和孩子們一起安靜和分享的時間*,常常會因為孩子們所帶給我的驚喜而感嘆不已。快要進入五歲的Jeremy每天都充滿期待的數算自己生日的到來,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感受到他的生命一點一滴的成長,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豐盛。

昨天早上,我問他要怎麼為自己禱告?

未滿五歲的他回答我說,要禱告求上帝可以幫助他self control.(可以好好的控制自己)

我聽到他的回答,心中覺得好驚喜,因為他對自己的理解,他的心智成熟度,已經超過過去我對他的理解了,我甚至不知道,他從哪裡學來self control這個詞語,他怎麼察覺到自己內心的需要呢?即便我作為一個快要四十歲的大人了,都還常常忽略self control的課題,而這個四歲多的小朋友,已經這麼敏銳地在為此向上帝禱告!

進入到四歲五歲的階段,每一天與孩子共處的時間裡,都感受到他越來越不一樣了,喜歡提出各種問題,喜歡在說話時因為詞語押韻而開心不已,充滿各種對於大自然與恐龍的想像力。當然,也有不少讓我頭痛的時候,情緒起伏大,只想按照自己的規則下棋玩桌遊,生氣起來可不得了。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為老二的情緒與憤怒問題有很多的困擾,直到我發現,教養孩子不是急著去摸索出有效的的方法來馴服他們,而是先用對的眼光來看他們,看見他們的掙扎與需要,把他們帶到更高的磐石上,給他們一個新的視野來重新面對內心與外面的困境。

我曾經與Jeremy在許多家事,時間管理的生活議題上有很多的衝突,有一天,上帝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Jeremy是一個對戰爭歷史與武器非常有興趣的孩子,他最喜歡的特洛伊神話人物是戰士Hector,他對勇士和國王有很強烈的愛好。於是有一天,我和他討論,什麼是真正的勇士與國王。

我們討論到,國王就是統治他的國家,把他的國家整理好的人,勇士是勇敢去打仗,甚至可以去戰勝他不喜歡的事情的人,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是生活中的國王與勇士。我們一起用手工做了皇冠,讓Jeremy帶上自己做的皇冠,告訴他,你也是自己生活中的國王,要負責去和敵人打仗。我們要想出可以打贏敵人的方法。敵人可能是:要做的家事,要完成的功課,要收的玩具。他覺得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用一種去作戰的方式很好玩,就有許多的動力去解決問題,去做他該要做的事。

有時候哥哥學業有些忙,Jeremy便成為我們家做家事的主力:樂意幫忙切菜,玩具多數都是他收拾整理的,晚餐後我和他一起玩戰爭的遊戲,我們的敵人是浴室裡的污垢與細菌,他很投入遊戲,當他覺得沒有動力去做一些事情時,我們就把要做的任務範圍縮小,他就開始願意去做,甚至完成小範圍主動去繼續做下去。

當然,生活依然充滿挑戰,我們的相處也常常陷入爭執與僵局,也會也低潮和瓶頸,小天使也常常會成為小惡魔,但是每天共處的時光,在那些小小的陪伴裡,他們時時以生命躍進的成長作為禮物,給我無限的驚喜與感恩。

補充:

*每天早上和孩子安靜與分享的時間:我和孩子們每一天一起靈修的習慣是這樣子的:我們一開始,會一起來思考一個上帝的屬性,來讚美祂,例如,昨天我們一起在禱告中思考,上帝是我們的指引者,那麼我會鼓勵孩子一整天去思考,上帝怎麼引導我們的今天,在我們有情緒,有挫折,有喜悅的時候,上帝是怎麼引導我們的?

在一起思考之後,我們為上帝的屬性來讚美祂。為著所犯的過錯來認罪,接著我們為著上帝過去一天在生命中的引導與供應來感恩,為著我們今天的需要來祈求,為著身旁他人的需要來禱告。

Categories
爸爸觀點

敲門

文/私塾爸爸 許晴程

我們從小到大敲過無數次的門。

當我們很小得時候, 我們在夜裡敲爸爸媽媽的門 。 稍長一些, 我們站在老師的辦公室前, 敲老師的門, 還要記得喊聲報告。上大學以後,考前急著找同學看筆記,猛敲同學寢室的門。

有些敲門聲啟發人類的想像,在人類歷史上成為不朽。 像是貝多芬 C小調交響曲就是號稱被敲門敲出來的。

有些敲門聲會一直在我們個人的心中, 久久不能遺忘,甚至變成了遺憾。

《沒卵頭家》是台灣醫生作家王湘琦所寫的小說, 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

王湘琦一九八七年因為 《沒卵頭家》獲得第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原本以為文學事業就要起飛,將來必定大有作為。豈知當年得獎後,為了更上一層樓,  常常獨自關在房間裡寫作,他任由五歲的兒子在門外敲門,而不應聲。

沒想到同年,他的兒子就突然過世了。

深深自責的王湘琦,從此無法再寫作,因為只要一提起筆,門外就會響起兒子的敲門聲。「爸爸、爸爸…」  因為這樣, 王湘琦竟然長達十八年沒再寫作,出過任何作品。

直到後來王湘琦克服了心魔,重新提起筆寫下兩篇小說《抗爭協奏曲》、《阿里布達的落日》。從此,小說家王湘琦回來了。五年後,他寫出震動文壇的小說《俎豆同榮:紀頂下郊拚的先人們》得了台灣文學金典獎,以及巫永福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在我的認知裡面,人到死時心頭不能卸下的遺憾很多是因為與人之間無法彌補的裂痕。 例如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疏遠或破裂而後悔不已。

Benjamin Zander現今波士頓愛樂的指揮, 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認識一位猶太裔的老太太,這位太太小時候和弟弟被送到Auschwitz集中營去。 在火車上, 她因為看到弟弟的鞋帶沒有穿好, 就責怪他是不是白癡。  

沒有想到, 這竟然成為她和弟弟之間講的最後一句話。  

她們抵達Auschwitz後 ,就沒有再見過面。 從此天人永隔。  

之後她說 ‘I will never say anything that couldn’t stand as the last thing I ever say  

大意就是我永遠不會講任何不能作为我說的最後一句話的話。

同理, 我們也可以說  I will never “Do” anything that couldn’t stand as the last thing I ever do to (somebody)。

我永遠不會做任何不能作為我做的最後一件事的事情。  

當我們在教養孩子的時候, 千萬樣要小心我們的口和我們所做的事 。 

也許我們的孩子正在向我們求助或是與我們親近 。 

當我寫到這裡,  我突然想到 路加福音11章第9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這不僅僅是上帝對我們祈求回應的應許,這也算是一種父母對子女的愛了。

Categories
許家私塾的故事

養育兒女並非權力遊戲

可以全時間的在家裡照顧家人,成為一個home maker,是不是一種犧牲?為了他人而完全失去自己,是不是很愚蠢?身為一個女人,是不是『該多為自己想一點』?

這個世界的潮流,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女人,要有獨立的經濟,要有自己的事業,要有自己的存款,要有自己的世界。

#成為家庭主婦是一份上帝的恩寵

可以有機會,有能力在職場中實踐自我,當然是一件很棒的事,如果有一天上帝許可,我也渴望回歸職場。但是對於這個階段的我來說,在生命的此刻,可以不必擔心各種外在因素,不必擔心自我價值的受損,有健康有體力得以專心地按著神的呼召來照顧一個家,是一份上帝給的禮物,是一份特別的殊榮,是上帝給我的恩寵。

#察覺到孩子身心靈細微的變化

自學是一個相當消耗照顧者心力體力的選擇,但是其中我很珍惜的一個點,便是可以時時察覺到孩子身心靈細微的變化,進而去學習,怎麼和不斷成長、時時有新變化的孩子們對話,去察覺他們在此刻的需要,掙扎與迷惘,進而摸索出一個可以和他們溝通的方法,陪伴他們走出困境。

而這一份挑戰,常常讓我因為陷入瓶頸而感到絕望,很多時候,哭著對上帝說,我教不了我的孩子,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也禱告了,書也看了,方法也都用盡,耐心也全被耗光,心中充滿苦毒。但感謝主,隧道的盡頭總有光,有智慧的同行者陪伴,我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走過每一個挑戰與低潮。

#當親子互動陷入惡性循環

當我們家哥哥進入七歲之後,漸漸發現他變得容易生氣,也對我們過往給他的要求有許多的想法與意見。一開始哥哥的改變讓我非常的措手不及,也讓我有點害怕,我迷失了一段時間,找不到方向,也拿捏不了與他溝通談判的分寸。

任何一個小小的對話,要求他完成例行作業,整理玩具,做家事,都很容易成為衝突的導火線。一開始,遵遵教悔,到後來,我也被惹毛暴走,我們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陷入越來越糟的惡性循環。

#歡慶孩子成長的里程碑

一位姊妹提醒我,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對話的模式,停留在他們還幼小的階段,成為一種慣性,殊不知,我們的孩子已經悄悄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更成熟的對話與思考能力了。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自然而然會有比較強的主導性,和他們對話時,不會期待他們有各種不同的回覆與反應,我們對生活種的各種規則與標準,也應該隨著時宜有彈性的去調整。

#調整與孩子對話時心裡的期待

姊妹提醒我,要調整與孩子對話時,心裡的期待,不要期待他們像小時候一樣的follow我們對他們說的話,而是期待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來與你對話。

的確,孩子的成長帶來挑戰,但我們應改為這樣的挑戰而慶祝,因為他們長大了,開始建構自己的價值觀了,開始反思你對他所說的話是否為真,是否有益,我們應該歡慶孩子另一個生命季節的開始。

#生活並非零和遊戲

姐妹的提醒,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般,我找到了一個新的視野來面對我的孩子。那天下午,我對孩子說,五分鐘後他要開始去做該做的事時,孩子一聽就開始不滿,眼看情緒就要被引爆,我對他說,你是可以回應我,和我討論的,說說你現在的想法與計畫,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我的態度改變,當我準備好了要與孩子對話,當我珍視對方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當我在對方憤怒時提醒他,生活議題並非零和遊戲,孩子與父母之間不一定要有權力的鬥爭,當我們可以更進一部探討彼此的立場,看法與感受時,孩子也因為感受到被尊重而放下心中的怒氣與執著。

#教養必須突破慣性

也許,最後還是按照我的方法來做,但是,並不是因為那是『我提出』的方法,而是因為,這樣做更 #符合我們雙方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與信仰

教養的過程,身為父母的我們有許多盲點,有許多自我設限,有許多不合時宜的慣性。但是教養之所以充滿挑戰與未知的樂趣,正是因為,陪伴孩子成整的過程中,我們既定的框架得以被突破,我們看世界的眼光可以被調整,我們的心可以開始願意,變得柔軟。

自學充滿挑戰,全職在家看來不合潮流,但是這是一份充滿驚喜的未知冒險,有很多的自我成長,有很多的歡慶與更新。

Categories
許家私塾的故事

來自母親的屬靈傳承

媽媽在美國陪伴我們近三個月的美好時光,昨天回到了台灣。高中畢業後就離開了家,二十歲前往德國,至今一直在海外漂流,年輕時的我像一隻桀敖不馴的飛鳥,常常是頭也不回的往前直奔。而和媽媽開始有更深的連結,則是在我自己也成為了母親之後。

有媽媽三個月的陪伴,帶領三寶娃的自學生活變得不那麼狼狽,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個別的陪伴孩子,可以好好的休養生息,更重要的是,一個愛主的母親在禱告中所帶給孩子祝福與守護。

這三個月裡,有幾次的機會與媽媽一起單獨外出用餐,這真的是相當美好的時光。年輕時因為工作忙碌而錯過了許多陪伴我們的機會,媽媽許多次對我說,如果再有一次機會,她要盡全力的多陪伴孩子的成長,她一次又一次堅定的告訴我,現在我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放棄其他可能可以做的事,是最好的選擇,雖然在物質上可以得到的回報有限,卻是最充實,最豐富的一條路。

在這裡看著我帶孩子們自學,媽媽對於自學的疑惑與顧慮也慢慢減少,越來越多看見自學的好,看見孩子在生活中而非單指是學業上的學習,看見自學孩子日常安排的野外教學,看見孩子可以藉著不同的學習開展生命的眼界,看見孩子的好奇心沒有被制式的學習壓垮反而對未知充滿熱忱,她也越來越理解我為何選擇自學這條路。

上週日與中國的弟兄姊妹分享信息,本來在時間上相當有限,心中也感到相當焦慮,這時候,媽媽開口祝福我,祝福我在分享時一切都可信手捻來,從容不迫地把主要傳達的話語分享清楚。這真是一個非常奇妙的經歷,當我在準備時,以及在週日分享時,我心中都有著一份說不出來的安息與篤定。我知道,這是來自媽媽對我的祝福。

這一次,上帝讓我學到一個極為寶貴的功課,原來,一個母親對孩子所說的話,是大大帶著能力的。當我們願意按耐住我們的焦慮與浮躁,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說一句鼓勵與造就的話,是帶著上帝給母親獨特的權柄來祝福我們的孩子。但是,當我們任由心中的惡毒說出諷刺與惡意的話語時,我們則是誤用了上帝給我們的話語上的權柄,傷害我們的孩子。

小的時候,雖然媽媽因為工作只能給我們有限的陪伴,但是在我長大之後,卻有福份的時而經歷母親這樣來美國看我的美好時光。我相信,這是上帝在彌補媽媽心中的遺憾,是上帝讓我在成年後用更成熟的心情來體驗領受母親的愛,是上帝在鼓勵我,使我一個機會看到母親可以帶給孩子何等大的祝福。

在神的恩手中,生命中遺憾不但可以被贖回,還可以更豐豐富富的在每一個缺口中帶來更深的,更有力道的安慰與祝福。

Categories
2021的心靈操練

完美形象的破功

#隨時接受完美形象的破功
今天早上,把頭髮洗好,吹的澎澎的,把妝化的美美的,煮了一杯拿鐵,優雅的帶著孩子去參加homeschool的社群,一到現場,孩子好奇地玩弄我新買的咖啡杯,把咖啡灑了一地,我原地爆炸,只能狼狽地收拾慘狀。


我又再一次的面對,#要學習處理憤怒的功課。

如果期待在陪伴孩子自學的過程中去享受成就感,那麼你將會發現,自學生活所帶來的,並非像在職場上完成一個一個項目所帶來的成就感,與之相反,更多的時候,感受到的是挫敗感:一種因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本質都是那麼難以被改變,#面對錯誤一再重蹈覆徹,#面對罪性難以被馴服的挫敗感。


七歲的哥哥,已有許多時候可以獨立學習,今年我陪伴他一起面對的是,怎麼樣靜下心來,不受外在環境與壓力的影響,好好的去完成他今天的學習範圍。在這個過程中,與其說是指導他的課業,更多的是在琢磨我和他彼此的性格,他的功課是學習如何去克服不專心與浮躁,認清自己當下的目標與方向;我的功課則是,#克制自己的怒氣,#不要像個苛刻的督工時刻監管他,給他空間與時間,調整自己對哥哥的期待,#不撈叨點到為止的提醒。


四歲的弟弟,常常有情緒的挑戰,很容易因為計劃被打斷而激怒,今年我陪伴他一起面對的,是怎樣在情緒爆發,感覺到自己的界線被侵犯,自己的計劃被打亂時,學習去為自己心中的想法與計畫申訴,#讓我們在自己的想望與現實的處境之間找一個雙贏的平衡點,而不是在環境不如己意時直接暴怒。


一歲的妹妹帶給我們許多樂趣也許多挑戰,我們因著妹妹學習彈性的使用時間,妹妹醒來時,各自獨立做一些可以不需要立即指導的課業或學習,妹妹帶給我們面對有限時間的急迫感,也促使我們合力去有效率的完成我們當日的任務。因為媽媽必須有照顧妹妹的時間,哥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獨立做該做的事,以及彼此幫忙,許多時候妹妹像是愛搗亂的大魔王,但更多時候,神使用她來祝福我們,學習善用時間,學習在妹妹睡覺時輕聲細語,#學習放下自己的喜好去配合他人的需要。
事實上,帶著孩子們學習他們在當下所學習的功課時,常常更多時候,我也發現,他們所面對的,也是我所要學習的功課。因為情緒失控感到挫敗時,在教導孩子感覺到侷限時,當我覺得孤單時,身體疲憊軟弱時,神不斷地鍛鍊我,#把焦點從耽溺在責備自己的失敗,#轉移到看見自己對神的需要與渴求,時時刻刻需要祂,求祂的同在與能力,求祂的恩典與饒恕。


咖啡被打翻的沮喪,擾亂了我今晨香香美美的心情,心情平復下來之後,和孩子抱抱和解,繼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