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education

那些自學媽媽沒有告訴你的秘密

文/王敏俐

當冠狀病毒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入侵世界各國,在家工作、在家自學也成為了不可抵擋的趨勢。自從停止上課之後,在社群網絡上便常常看到許多爸爸媽媽們分享24小時與孩子共處的辛酸與爆笑,也許正是病毒的蔓延與擴散,迫使我們停下忙碌的腳步,遠離人群,回歸家庭,面對配偶與孩子,去操練一直很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親職基本功。因為筆者自己本身就在家自學,也在當地的自學團體中兼課。在這段學校停課的期間,有一些朋友們便開始問我,當孩子在家時,該怎麼樣安排他們的課程時間表、該選擇什麼樣的教材、該如何讓孩子的學習不致落後?這些都是很重要也很實際的問題,但是,作為自學媽媽,我覺得在為孩子選擇教材、建立學習時間表、建立學習規則之時,更重要的是,好好把握住在家帶孩子自學的時間,來建立與孩子深度溝通,以及深度對話的習慣,因為這是自學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是自學與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最大的不同。父母與孩子建立深度對話的習慣,不只可以影響孩子腦部的發展,更對孩子一生的思維模式與人際關係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麻省理工的認知科學家發現,

#影響孩子腦部發展的關鍵

不是取決於父母或者是教育者的學歷或收入,而是他們是否與孩子建立深度對話的習慣。藉由核磁共振,認知科學家們以腦部掃描觀測4到6歲孩童的腦部發展時發現,“最重要的並不僅僅是對你的孩子說話,而是和你的孩子對話。我們要做的並不只是將語言置入孩子的大腦,而是切切實實地去和孩子進行一來一往的對話。”帶領整個研究計畫的Rachel Romeo如此強調。(註)那麼,我們該怎麼著手與孩子進行對話呢?接下來,讓筆者與各位分享我自己帶著孩子一起經歷的幾個小故事:

#學習軟體與教具教材不能取代與父母的對話

我們是否真願意好好坐下來,陪孩子看完一本書呢?拜網路與科技所賜,我們可以找到各種不同的學習軟體,視頻與音頻來提升孩子的閱讀技能與詞彙量,但是這些網路資源所帶給孩子的,大多數是一個單向的知識輸入,而非雙向的刺激與對話思考。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孩子若有不理解或誤讀的地方,可以隨時地對父母提出疑問,父母也可以藉著孩子對故事情節的回應理解孩子的思路與情緒,藉著一本好書的閱讀,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探索一個全新的世界。從我的老大三歲開始,我們便開始陸陸續續地閱讀一些給小小讀者的繪本,漸漸地他的閱讀能力增加,去年年底,我們開始一起閱讀一些篇幅較長、適合小朋友看的小說。我們第一本一起閱讀的小說是《夏綠蒂的網》,描述農場中一隻蜘蛛與一隻小豬深刻而真摯的友誼。從這本書的開始到讀完,我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孩子從一開始被我半推半就一天一頁,到最後欲罷不能的一天一章,強拉著我陪他讀,到最後捨不得看完,我看到孩子享受閱讀的喜悅。在這本書中,除了和孩子一起學習許多新的詞彙,除了和孩子解釋句子所闡明的意義之外,我也和孩子討論友誼,討論為著朋友單純而不求回報的付出,討論到如何持守和朋友立下的承諾。弟弟也常來旁聽哥哥的朗讀,兄弟倆開始在遊戲時佈置故事的場景,用故事裡的情節來對話與互動,當哥哥看完時,我以這本書改編的動畫電影作為看看完此書的獎勵,沒想到,他在看了十分鐘後跑來告訴我,他覺得一起閱讀的時候,比看同樣故事更精彩、更有趣,他更想要看閱讀甚於動畫。我可以完全理解他的感受,因為對他而言,動畫更像是被動的接受一個個畫面與故事的情節,而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一起主動去探索,去想為什麼小豬這個時候會哭泣?去想為什麼小蜘蛛要為了朋友做這些事情?去討論小老鼠到底是一個益友還是一個損友?就會發現,閱讀的世界很寬廣,對話中也不見得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於是乎,當我們一點一滴地一起飽滿地讀完這本著作之後,由動畫家二手解讀出來動畫作品,也就不那麼靈活生動、那麼有意思了。

#這個真實的世界正等待孩子去提問與探索

前一陣子,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我試著用較簡易的方式讓他們理解戰爭形成的原因,與戰爭對人類所產生的代價。有一個下午,我們幾家homeschool的孩子們在學習完關於二戰的歷史之後,一起看宮崎駿的作品《螢火蟲之墓》。這是一部相當沈重的作品,講到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孩子們會發現,過往覺得很酷很帥的戰鬥軍機,在投下炸彈的那一刻,會對一個原本幸福完整的家庭造成多麽致命的破壞與摧殘,戰爭是真實的,恐懼是真實的,死亡也是真實的。這些議題對孩子們是否太過沈重?是的,非常非常的沈重。其實,我們幾家人看到一半因為太傷痛就無法看下去了。孩子們流了許多的眼淚,我們也在許多情節暫停下來,與孩子探討在影片中倒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一起認識到,只要是陷入戰爭之中,不管這兩個對立陣營到底最後誰得到最後的勝利,每一個捲入這場戰爭的人都飽受身體心靈之苦,每一個人都是輸家。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我非常感恩的是,

#我的孩子並不是在迷惘疑惑中

孤獨去摸索認識世界的沈重的一面。作為母親,我可以親自陪在我的孩子們身旁,與他對話,和他們一起認識到戰爭帶來的痛苦,我可以陪伴傾聽他們梳理面對現實生活時,內心所感受到的衝擊,可以擁抱著他們,可以一起發掘在這個罪惡世界中,仍然也許多人性的光輝與單純的喜悅。我告訴孩子們,現在在許多的角落裡仍然重複發生著這些哀傷的故事,仍然有許多的孩子因為戰亂失去了可以保護他們的父母。還記得那一晚的睡前,哥哥哭著問我,為什麼會有戰爭?是誰開始的?為什麼會開始?我和他談論到國家利益的衝突,談論到人的罪、慾望與野心,談論到此刻的我們可以怎樣為著減少戰爭所帶來的痛苦而努力,越討論,我們越想要更多了解現在仍在戰火中的國家,為他們禱告。那一晚,我與他一起把這份悲傷與沈重帶到上帝面前,為承受戰火的孩子們禱告。這個世界的美善是真實的,痛苦也是真實的,而我相信,用深度的對話來陪伴我們的孩子,將可以預備他們未來更清楚的認識到,上帝對他們這一生的計畫與呼召,成為上帝要使用的人。

#對話可以使我們陪孩子走得更遠

我們或許會以為,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是上帝藉著我們在餵養孩子,陪伴孩子的成長。其實,充滿大智慧的上帝,更多時候是藉著孩子來餵養父母的心,帶領父母跨越生命的瓶頸。在我陪伴孩子在家自學的路上,我的心中也時而有苦毒、沮喪與絕望。我也會在低潮中自問,在家自學真的是對孩子最適合的方式嗎?我的缺點、脾氣與軟弱會不會毀了自己的孩子?為了自學,讓自己時而身心俱疲,真的值得嗎?我真的可以忍受自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放棄了好多生命中美好又有價值的事物,放棄用來寫稿與服事的時間,放棄追求自我的機會,我心甘情願嗎?每一天早晨,我會和孩子一起讀一段聖經的經文,和孩子一起禱告。有一段時間,我的心相當迷惘,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向上帝禱告說,如果在家與孩子一起自學是祢給我個人的呼召,請祢給我一個更真實的印證,讓我可以沒有怨尤,踏踏實實地繼續走下去。那一天早上和孩子們靈修,正好讀到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輕易發怒….那是一段聖經中最有名的愛的真諦。讀完那段經文之後,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什麼是忍耐、恩慈、不輕易發怒…,然後我們又延伸的去思考,我們在什麼時候,需要更多去忍耐呢?我們在面對其他的朋友時,可以很有恩慈,面對自己的家人時,卻常常不願意忍耐與恩慈,反而常常生氣呢?整個討論的過程很有意思,孩子們也覺得得到很多的提醒。感謝神,在那個或下雨或陽光的早晨,我們有一段完整而充裕的時間來分享與討論怎麼活出這些聖經中的教導,我的心裡覺得非常的感動。Homeschool 對於媽媽而言,常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夾雜喜悅與內心的波動,但是像這樣可以一起深入討論神話語的寶貴片刻總是令我深深感動,若這一生本是要來學習愛的功課,此刻的我,坐在餐桌前,陪伴著我的寶貝們,一點一滴建造彼此生命,不就是最棒的操練機會嗎?這樣的感動更深深確定了神在我這個生命階段的帶領與呼召,為著這些寶貴的片刻,好像許多本來覺得過不去的事情,都覺得值得去做、去承受了。在這些大大小小深入而淺出的對話過程中,我與孩子們所經歷,所共享的,是一份關乎愛,關乎生命,關乎成長的奧秘。今天的我們,也許因為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有一個機會可以體驗一下在家自學的滋味,那麼就讓這個自學媽媽沒有告訴你的秘密,也成為你與孩子共處時光中的點點滴滴吧!

註:更多了解麻省理工的認知科學實驗請參考http://news.mit.edu/2018/conversation-boost-childrens-brain-response-language-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