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台灣的疫情升溫,為故鄉禱告,也分享我在兩年前,西雅圖第一個疫情高峰點赴醫院產女,老公幫我坐月子的故事。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住在北美的我,外面環境所充斥的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冠狀病毒,以及美西森林大火所帶來的灰塵與煙火氣味,從今年二月至今,已經過了長達七個月足不出戶的日子,在人看來,疫情所帶來的是捆鎖與挑戰,但是我們一家人卻也因著疫情,經歷被神翻轉的更新。

理科先生接下月子重擔
2020年中,我們家迎接第三個孩子的來到。原本按著原定計劃,母親要赴美來為我做月子,但是沒想到,因為疫情在美國大爆發,使得母親無法來美,以致我的先生必須要請產假,在疫情高峰期獨自肩負起重擔,照顧一個產婦,兩個精力充沛的活潑男孩(而且不能出門),以及一個寶貝新生兒。
一直以來,我和先生的家庭分工是很清晰的,他負責對外的一切,我負責照顧家內的大小事,我的先生其實並不是一個擅長處理家事的理工男,所以,當我知道母親因為疫情無法來美的當下,內心充滿了恐懼,我很難想像先生在家幫我做月子的畫面,加上疫情使得一家五口只能窩在一起,我很擔心自己會因為無法好休息而落下月子病與產後情緒崩潰。

面對理科先生,我學習放下自尊去溝通內心的需要
在婚姻的兩性溝通之中,我們有太多的衝突,其實並不是因為彼此有多可惡,而是因為資訊不對稱,不了解對方的需要與實際狀況,導致彼此的期待與認知產生差異,在失望中產生許多的負面情緒與指控。當三寶如期而至,我們開始了忙碌而失序的新生活。當我在月子之中身心俱疲時,更容易把他沒有符合我期待的地方無限放大來挑惕。
月子的第一個禮拜,我們為著重新定義工作的分配與雙方的期待吃了不少苦頭:雖然是第三胎,但是因為前兩胎是媽媽過來幫我做月子,以致先生其實不真的知道產婦的需要,當我半夜起來全身褥汗需要補充水分,保溫瓶裡的水卻是空的;或者剛餵完奶飢腸轆轆,卻因為生產的傷口無法起來料理食物時;或者是老大老二在我休息時跑來搗亂,心中都會感到異常憤怒與沮喪,無限吐槽。

我帶著怒火來到先生面前找他理論,他卻一臉無辜,因為他真的不知道我會有這些需要。在整個過程中,我學習一個最重要的功課,就是放下自尊,告訴他我的需要,而不是因為他猜不到我的需要而與他嘔氣。一步一步的「指導」他女人坐月子是怎麼一回事,一天需要吃幾餐,哪些食物會退奶…….。讓我意外的是,其實我先生很願意學習好好照顧我,也盡力配合我的需要,許多時候,我私以為對方沒有為我著想,其實是他真的沒有那根神經,需要我直接具體地告訴他我的狀況。
那一天早晨,過去的「恩怨」竟可以一筆勾消
我的先生在職場上是一個熱愛工作的人,這是他吸引我的地方,也是結婚之後我們衝突最大的導火線,每當我們夫妻要面對什麼重大決定時,這個決定是否會影響到他計畫的工作方向,往往成為不可妥協的執著。於是當婚姻的路越走越久,我們的婚姻也暗藏著許多不能踩的地雷。從我的角度而言,常常感覺到,自己的人生與夢想必須要因為先生的工作而被妥協、被犧牲,甚至是過往在育兒的過程之中,也曾也同樣的孤獨之感。我曾告訴他,因著過往的經驗與記憶,使我很難信任他能夠在我做月子的期間好好的照顧我身心靈的需要。

在月子中,有一天早晨,先生幫我遞來裝滿的熱水壺時,突然在我面前,很鄭重地對我說,「在過去十幾年的婚姻裡,我常常因為自己的工作與喜好而忽略你的想法與你的人生計劃,犧牲了你的夢想,讓你在這段婚姻裡有許多的苦毒,也讓你有很多的痛苦,我為此向你道歉,懇求你在主裡原諒我。」
原來,因為疫情而請產假的這段期間,暫時放下工作的他,也對我們的過去與未來有許多的思考。

其實這一天的早晨,我們並沒有起任何衝突,這是一個相當平靜的早晨。我們如同多數夫妻一樣,在婚姻中有一些常常提起的舊傷,過往他只是在我提起時,為了息事寧人而被動的道歉,那樣的道歉也許可以救火,卻無法撫平我心裡深處的痛苦。但是在這一天早上,我沒有意料到他會主動地提起過去,主動地為著過往來道歉,這使我知道,他是在主裡面深深思考過,面對自己,也面對我們的婚姻中一再重複的瓶頸,他並非漠不關心,而是和我一樣,也在神的恩典中不斷尋找出路。
在那一天早晨,我的心結被解開了,多年前因著配合他的步調而放棄職場生涯的遺憾,也在此時劃上了句點。我們一起來到神的面前禱告,一起求祂繼續祝福我們的婚姻,也使我們成為祝福。
月子期間的私塾爸爸

讓我更感動的是,先生在這段期間與我們家兩個活潑男孩的互動。我們是自學家庭,而我坐月子的這段期間,先生則是肩負起私塾爸爸的責任,每一天和他們靈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記錄下與孩子學習的點點滴滴。我們開始把許家私塾在家教育的故事與心得在網路上記錄下來,成為夫妻倆共同的事工。
2020年,一場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步調,神的恩典卻大大的轉化我們一家。理科先生為我做了月子,我們重新思考了這十多年婚姻,在彼此認罪與彼此饒恕中,婚姻竟然如倒吃甘蔗,在放下自尊坦誠溝通中越來越合一,越來越甘甜,在主恩典之中的婚姻,何等蒙福。
#原文首發舉目言與思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