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二哥的故事

教養並非馴服

每天早上,和孩子們一起安靜和分享的時間*,常常會因為孩子們所帶給我的驚喜而感嘆不已。快要進入五歲的Jeremy每天都充滿期待的數算自己生日的到來,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感受到他的生命一點一滴的成長,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豐盛。

昨天早上,我問他要怎麼為自己禱告?

未滿五歲的他回答我說,要禱告求上帝可以幫助他self control.(可以好好的控制自己)

我聽到他的回答,心中覺得好驚喜,因為他對自己的理解,他的心智成熟度,已經超過過去我對他的理解了,我甚至不知道,他從哪裡學來self control這個詞語,他怎麼察覺到自己內心的需要呢?即便我作為一個快要四十歲的大人了,都還常常忽略self control的課題,而這個四歲多的小朋友,已經這麼敏銳地在為此向上帝禱告!

進入到四歲五歲的階段,每一天與孩子共處的時間裡,都感受到他越來越不一樣了,喜歡提出各種問題,喜歡在說話時因為詞語押韻而開心不已,充滿各種對於大自然與恐龍的想像力。當然,也有不少讓我頭痛的時候,情緒起伏大,只想按照自己的規則下棋玩桌遊,生氣起來可不得了。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為老二的情緒與憤怒問題有很多的困擾,直到我發現,教養孩子不是急著去摸索出有效的的方法來馴服他們,而是先用對的眼光來看他們,看見他們的掙扎與需要,把他們帶到更高的磐石上,給他們一個新的視野來重新面對內心與外面的困境。

我曾經與Jeremy在許多家事,時間管理的生活議題上有很多的衝突,有一天,上帝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Jeremy是一個對戰爭歷史與武器非常有興趣的孩子,他最喜歡的特洛伊神話人物是戰士Hector,他對勇士和國王有很強烈的愛好。於是有一天,我和他討論,什麼是真正的勇士與國王。

我們討論到,國王就是統治他的國家,把他的國家整理好的人,勇士是勇敢去打仗,甚至可以去戰勝他不喜歡的事情的人,每一天,我們都可以是生活中的國王與勇士。我們一起用手工做了皇冠,讓Jeremy帶上自己做的皇冠,告訴他,你也是自己生活中的國王,要負責去和敵人打仗。我們要想出可以打贏敵人的方法。敵人可能是:要做的家事,要完成的功課,要收的玩具。他覺得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用一種去作戰的方式很好玩,就有許多的動力去解決問題,去做他該要做的事。

有時候哥哥學業有些忙,Jeremy便成為我們家做家事的主力:樂意幫忙切菜,玩具多數都是他收拾整理的,晚餐後我和他一起玩戰爭的遊戲,我們的敵人是浴室裡的污垢與細菌,他很投入遊戲,當他覺得沒有動力去做一些事情時,我們就把要做的任務範圍縮小,他就開始願意去做,甚至完成小範圍主動去繼續做下去。

當然,生活依然充滿挑戰,我們的相處也常常陷入爭執與僵局,也會也低潮和瓶頸,小天使也常常會成為小惡魔,但是每天共處的時光,在那些小小的陪伴裡,他們時時以生命躍進的成長作為禮物,給我無限的驚喜與感恩。

補充:

*每天早上和孩子安靜與分享的時間:我和孩子們每一天一起靈修的習慣是這樣子的:我們一開始,會一起來思考一個上帝的屬性,來讚美祂,例如,昨天我們一起在禱告中思考,上帝是我們的指引者,那麼我會鼓勵孩子一整天去思考,上帝怎麼引導我們的今天,在我們有情緒,有挫折,有喜悅的時候,上帝是怎麼引導我們的?

在一起思考之後,我們為上帝的屬性來讚美祂。為著所犯的過錯來認罪,接著我們為著上帝過去一天在生命中的引導與供應來感恩,為著我們今天的需要來祈求,為著身旁他人的需要來禱告。

Categories
爸爸觀點

敲門

文/私塾爸爸 許晴程

我們從小到大敲過無數次的門。

當我們很小得時候, 我們在夜裡敲爸爸媽媽的門 。 稍長一些, 我們站在老師的辦公室前, 敲老師的門, 還要記得喊聲報告。上大學以後,考前急著找同學看筆記,猛敲同學寢室的門。

有些敲門聲啟發人類的想像,在人類歷史上成為不朽。 像是貝多芬 C小調交響曲就是號稱被敲門敲出來的。

有些敲門聲會一直在我們個人的心中, 久久不能遺忘,甚至變成了遺憾。

《沒卵頭家》是台灣醫生作家王湘琦所寫的小說, 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

王湘琦一九八七年因為 《沒卵頭家》獲得第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原本以為文學事業就要起飛,將來必定大有作為。豈知當年得獎後,為了更上一層樓,  常常獨自關在房間裡寫作,他任由五歲的兒子在門外敲門,而不應聲。

沒想到同年,他的兒子就突然過世了。

深深自責的王湘琦,從此無法再寫作,因為只要一提起筆,門外就會響起兒子的敲門聲。「爸爸、爸爸…」  因為這樣, 王湘琦竟然長達十八年沒再寫作,出過任何作品。

直到後來王湘琦克服了心魔,重新提起筆寫下兩篇小說《抗爭協奏曲》、《阿里布達的落日》。從此,小說家王湘琦回來了。五年後,他寫出震動文壇的小說《俎豆同榮:紀頂下郊拚的先人們》得了台灣文學金典獎,以及巫永福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在我的認知裡面,人到死時心頭不能卸下的遺憾很多是因為與人之間無法彌補的裂痕。 例如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疏遠或破裂而後悔不已。

Benjamin Zander現今波士頓愛樂的指揮, 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認識一位猶太裔的老太太,這位太太小時候和弟弟被送到Auschwitz集中營去。 在火車上, 她因為看到弟弟的鞋帶沒有穿好, 就責怪他是不是白癡。  

沒有想到, 這竟然成為她和弟弟之間講的最後一句話。  

她們抵達Auschwitz後 ,就沒有再見過面。 從此天人永隔。  

之後她說 ‘I will never say anything that couldn’t stand as the last thing I ever say  

大意就是我永遠不會講任何不能作为我說的最後一句話的話。

同理, 我們也可以說  I will never “Do” anything that couldn’t stand as the last thing I ever do to (somebody)。

我永遠不會做任何不能作為我做的最後一件事的事情。  

當我們在教養孩子的時候, 千萬樣要小心我們的口和我們所做的事 。 

也許我們的孩子正在向我們求助或是與我們親近 。 

當我寫到這裡,  我突然想到 路加福音11章第9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這不僅僅是上帝對我們祈求回應的應許,這也算是一種父母對子女的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