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敏俐
忙碌的早晨,爐子上的雞蛋等待被翻炒,再不去翻動就要焦了;即溶咖啡沖好了等著加奶,快放涼了還來不及喝上一口;小嬰兒在床上大哭呼喚我去將她抱起,哭聲越演越烈,像隻被翻過來腹部朝上的小瓢蟲,無助地揮動著四肢;老二鬧起脾氣不要吃早餐,在地上胡鬧打滾;最後,老大在餐桌上扭來扭去,不走心的寫數學功課,一面寫一面東張西望,把所有的減法全部算成加法,整頁算錯,成了壓倒媽媽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於是,媽媽情緒崩潰了,孩子們也感到非常挫折。家,就是一群破碎而不完美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同行,有時飛越性地成長,有時遭遇瓶頸停滯,有時彼此相愛,有時相咬相吞。
#陪伴孩子去面對無法掌控生命的無力感

成長型思維幫助孩子在他們所可以去盡一份努力的地方,一點一滴地去追求卓越,藉著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勇於面對挑戰,幫助孩子認識到藉著合適的訓練與對的策略,我們的智慧與能力可以見成長,這是我很喜歡用來鼓勵孩子的方式。
但是,成長型思維的訓練並不能完全挪走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沮喪與挫折感,這些感受是真實的,也是必須面對的。
當我和孩子們都從衝突中冷靜下來之後,我的老大跑來對我說,”媽媽,我覺的我的數學很不好。“
當時,我心裡想著,我該怎麼回應孩子所說的話?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
於是,我們一起分析了他數學做錯的原因:沒有仔細看題目,把減法做成加法,以及一些粗心的錯,進位還不夠熟練等等。
許多成長型思維理論有許多鼓勵挫折中的孩子的好方法,但是在此刻,我想和他一起思考生命更核心的問題:如何面對生命中的挫敗與軟弱?
”你知道嗎?媽媽和你一樣,覺得生活中有需多的事情做不好,覺得很多的事情不在我的掌控中,我也常常會有很挫折的時候。“
孩子對我的反應有些好奇。
”其實這是生活很真實的樣子,因為,如果不是因為上帝賜給我們的能力,我們連一件最簡單的小事都無法完成。我們所能夠完成的每一件事,也不都是靠著我們自己可以獨立完成,都是在神的恩典與幫助中完成的。我們所需要的專心與練習數學的耐心,是從上帝而來,我們要來尋求祂的幫助。“
第二天,當他要算數學的時候,我們特別為他找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角落,讓他可以專心地練習,半個小時之後,他把考卷拿來給我改時,全部的題目都算對了,那時我只是鼓勵了他一下,並沒有放在心上,但是到了午餐時間,他在飯前禱告時禱告讓我有些感動:
”親愛的天父,謝謝你給我專心與能力,讓我可以完成今天的數學。“
聖經裡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感謝神,因為孩子也漸漸學會看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限的,成長中的無力與挫折是真實的,這些感受是可以被接納、被允許的。而每一件事情的成就,不只是因為我們可以多專心,多聰明,而是因為神的幫助與恩典。
#媽媽的怒氣來自錯誤的期待

當我與其他自學媽媽分享我在教孩子上課時的崩潰與怒氣時,他們與我分享了如何在這樣的處境中認清自己的問題,向孩子道歉,與孩子和好。我也借用了她所分享的方式,來和我的孩子溝通:
在一個早晨,和孩子一起開始一天的學習之前,我對我的孩子說,
”媽媽要為那一天你寫數學發脾氣的事情,來向你認罪。“
“媽媽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我在心中設下了一個對你的學習期待與標準,所以當你的學習與我所期待的標準差距太大時,我沒有去理解你的狀況就直接發怒了。但是,這不過是我對你所設的期待標準,並不是上帝所為你設下的期待與標準,我不應該為自己所設的期待來對你發怒。”
“人看的是事物的表面,但是上帝看的是我們的內心。上帝看重你願意好好學習的心,祂也總是願意耐心陪伴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面對錯誤,一起成長。”
是的,我在我的崩潰中,也認識到自己面對孩子的錯誤期待與錯誤標準,是導致我憤怒的主要原因。上帝把孩子託付給我,祂對我的期待是什麼?祂對我的孩子的期待又是什麼呢?
我相信,祂對我的期待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中,更多因著和孩子的相處,認識到自己的盲點,調整自己的眼界,祂不要我單單專注孩子到底對了幾題數學,而是我如何在孩子面對挑戰的過程中,有智慧的引導與支持他們的學習。
我相信,祂對孩子們的期待,也不僅僅只是數學做對了幾題,祂期待孩子們在學期的過程中,生命越來越謙卑,越來越認識自己,越來越懂的倚靠神,越來越認識上帝在我們一生中所預備的美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