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許家私塾的故事

關於2020年,我們一起經歷的點點滴滴

2020年已經進入尾聲,許家私塾帶著三個孩子,在喧喧鬧鬧中度過了豐富的一年,在這個歲末的時候,我們也想藉著一些回顧與反思,來結束並開啟下一個里程。

#墨西哥,我們與育幼院孩子擁抱的溫度

2020年的跨年,那時疫情還未開始,我們一家到了墨西哥,與一家育幼院的孩子們一起共度。與其說是我們去關心這些孩子,倒不如說是我們去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去感受神在他們曾經受傷的心靈中所放下的醫治,去見證他們對於上帝那單純美好的信心。

在墨西哥的短宣之旅,讓我們開始與育幼院的孩子們建立連結,回美之後我和孩子們開始學習西班亞文,本來預定今年的聖誕節也要再度前往墨西哥,雖然因為疫情而暫緩計畫,我們還是期待2021的夏天可以一起再去拜訪育幼院的孩子們。

帶著小小孩到生活條件不那麼便捷的地方短宣,對我們全家而言,是一個跨出舒適圈的突破,身為父母的我們,突破心中不能掌握一切與面對未知的恐懼,帶著孩子長途跋涉,在簡陋的住所,緊湊的行程中度過10天的生活,才發現,孩子們的適應力是最強的,不管在什麼環境中,他們總是樂在當下,享受當下,這是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的,難怪耶穌說,如果不能轉回小孩子的樣式,不能進天國。

#疫情的開始,更多的親子共讀

2020二月份開始,我們因為美國疫情開始處於居家隔離,少了交通往來的時間,我們多出了一起閱讀的機會。除了每天一起讀聖經的時間,今年,許家私塾一起閱讀了美國開荒時期的經典系列《草原上的小木屋》,關於美國建國歷史的兒童科幻小說,許多偉人的傳記。最近,我們最喜歡的是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奧德賽》,我們驚奇於奧德賽面對旅程中各種危險與挑戰的機智,我們在有趣的插畫與精彩的文字中,和奧德賽一起踏上漫長的歸鄉之旅。

在古典教育的理念中,從小與孩子們一起閱讀經典文學是啟蒙孩子認知與思維的一個重要過程。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總是那麼的享受與父母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時間,當妹妹終於入睡,我可以全心陪伴他們閱讀時,他們總是迫不及待的要找一本喜歡的書要來和我一起分享。

為了建立他們閱讀經典文學的興趣,我會在餐桌上預備點心,爆米花或熱可可,讓他們一面享受美好的食物,一面和我一起閱讀,找到合適孩子們閱讀的,帶有豐富插畫的版本非常重要,當他們不想閱讀時,就讓他們享受翻閱圖畫的樂趣,重點是,這是我們在一起的『精心時刻』。

#妹妹的到來

2020年許家私塾最重要的大紀事,便是妹妹的來到。妹妹的來到,使得我們一家有許多的機會學習去愛與被愛。因為妹妹的到來,有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教會小組與BSF同工們愛心滿滿的為我們預備飯食。也因為妹妹的到來,許家私塾的學習生活有了許多的調整:

我們放慢了學習的速度,一起配合妹妹的到來。

哥哥許多時候擔任小老師的角色來指導弟弟的學習。

彈性的配合妹妹的作息來做不同科目的學習。

因為妹妹的到來,我好多時候感到疲憊,焦慮,忙得暈頭轉向。每天圍繞著三個孩子的需求轉,到了夜晚孩子們入睡時,我也累壞了,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寫作與思考,這個事實讓我感到深深的挫折,越苛刻審視自己越想逃避放縱,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有價值感。

什麼事都無法做的時候,我只能來到神的面前來與祂對話。讓神的話語不斷的提醒我,我的價值不是取決於我能做什麼,不是取決於別人怎麼評價我,也不是取決於我擁有什麼。

我的價值在於,我是被神深深所愛的,不管是在我出生以前,在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短暫年日,或是在我離世很久很久以後,神都以永永遠遠的愛來愛我。我每一天每一天的掙扎,也每一天每一天的在神的憐憫中緩慢前進。

#操練:為每一個小小里程碑慶祝

在這段疫情期間,對媽媽最大的挑戰就是缺乏個人的空間以及與成人的對話。以往的時光,我可以趁著爸爸有空顧孩子時,找一個咖啡店,或者是在圖書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來做自己的事,但是疫情期間,所有的公共場合都是關閉的,就算出門想透透氣,也沒有一個可以棲身之所。和姐妹們面對面一起分享心事更是奢侈了。

疫情使人困在封閉的空間之中,忙忙碌碌過完一天卻又感覺終日無所成就。所以整個2020年,媽媽學的功課,便是為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小里程碑感恩與慶祝。妹妹入睡了,陪伴孩子過了一個上午,完成了一頓飯時的烹飪……每個小小的細節,都是一個機會,來慶賀自己,有完成了一件看似微小,卻充滿意義,有充滿挑戰的里程。

這是一個這麼重要,卻又總是常常被我忽略的功課,因為我常常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當自己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又感到搖擺與低落,以至於常常忽視了去慶祝,去感恩,去讚賞上帝已經為我成就的事。

於是在這個艱辛的育兒過程中,我不斷在琢磨與練習的,便是設定合理的期待,為每一個小小的成就歡欣感恩,我跌跌撞撞地走著,安靜地完成神所託付的每一件小事。

2020年即將進入尾聲了,我覺得自己的腦袋像一個裝滿了七彩糖果的糖罐,有少女時代的夢想與回憶,有孩子們或哭或笑的珍貴剪影,有許多現在正在進行的冒險與行動,與關於未來的一些些遐想。還在收集,還在前行。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手做木工的奧秘

文/王敏俐

孩子們前陣子有機會與木工老師一起上木工課,學習製作了木頭玩具車與小機器人吊飾。很意外的發現,他們其實很喜歡自己動手去做玩具的過程。

過程中培養孩子主動參與的態度

過去,我們更多是被動的接受已經製作好的成品,不管是玩具或者是裝飾品。但是在製作小木工的過程中,我們主動參與了選擇想要使用的木塊形狀,設計了自己喜歡的車款與窗型,輪子的大小等設計的細節。

培養打磨的匠心

拿到木塊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用砂紙修磨木塊的菱角與表面。我們手上拿到的是三種不同型號的砂紙。一開始,他使用的是最粗的砂紙,用來去除明顯的稜角。明顯的稜角磨去之後,則是用較細的砂紙來將木塊的表面打磨光滑。Joshua喜歡使用砂紙,當其他的小朋友已經進入製作其他步驟的時候,他仍醉心木頭表面的打磨,看著一塊粗糙的木頭在經過砂紙的琢磨之後越來越光華,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與滿足感。

學習處理細節

接下來,製作小車燈與車窗,等待木頭膠乾,為完成作品上油的過程,對孩子而言,都是一個訓練美感,細心與耐心的功課。

一起閱讀關於木匠的童書《你很特別》

上完課之後,我與孩子們一起閱讀了一本關於木匠的童書。這是Max Lucado創作的一本溫暖童書,故事說到,一個叫做伊萊木匠製作了許多一群小木頭人,這些小木頭人喜歡彼此貼上貼紙,喜歡對方優點就貼上讚美的金星,不喜歡對方身上的地方就貼上灰點點。

其中胖哥是一個被貼許多灰點點非常喪氣的木頭人,有一天他來到了創造他的木匠伊萊家裡。伊萊對他說,“不管別人在你身上貼了金星或灰點點,我都不在乎,因為你是我創造的,在我眼中,你很特別。”當胖哥拜訪了木匠伊萊之後,他身上的一個灰點點掉了下來。

當孩子們完成自己的小玩具之後,這個他們親手打模製作的玩具便與他們產生了深刻的連結,這個親手製作的玩具與家中其他的玩具不一樣,是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是他們親手製作的,車身的形狀,表面的觸感,窗戶的大小,輪軸的轉動,都是他們自己去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深刻瞭解了獨一無二的定義。

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可以告訴孩子們,他們的存在是那麼樣的特別,那麼樣的獨一無二,因為有一個愛他們的上帝創造了他們,我們的生命過程也還在祂的打磨之中。

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挑戰,很挫折與辛苦的時候,是上帝用砂紙在磨去我們身上不美的稜角,為要使我們的表面更光滑,使我可以成為一個更美的作品;有的時候我們什麼都做不了只能耐心等待,就好像剛黏上車窗的車子,只能等待木頭膠乾了才能再做下一步。

不管在什麼時候,上帝有一個製作我們的美好計畫,要讓我們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完整,而且,在祂眼中,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很特別。

在小小的木工作品上,孩子們感受到了手感的溫度,感受到創造者與受造者之間的獨特連結,也感受到了天父爸爸的愛。

Categories
education

過一個「小年」

文/王敏俐

在美自學,最大的收穫是,可以突破僵化的思維,從許多有智慧的自學媽媽身上學習如何帶領孩子。記得自己剛得知懷了第三個孩子的時候,心裡除了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之外,還有些許的忐忑:當時我所擔心的便是,面對照顧新生兒的忙碌與慌亂,我是否還有能力繼續自學呢?會不會影響哥哥們學習的進度,導致他們功課落後,錯過學習的黃金階段?

但是我身旁的自學媽媽的回應與陪伴,卻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野與生命境界。

一位四個孩子的自學媽媽,溫柔地回應了我的焦慮:“Then you can have a small year with your kiddos.” 用中文意譯的話,可以這樣理解:那麼妳在第三個孩子誕生時,可以帶著孩子們有一個放慢步調,減輕重擔的“小年”。

這一位自學媽媽的建議,給了我許多的啟發。

放慢腳步,過一個「小年」。不只是孩子,連媽媽自己也很需要學習這個功課。

很感恩的是,藉著妹妹的來臨,作為自學媽媽的我,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討論,神現在把我們放在一個什麼樣的生命季節?我們應該加速還是減速?什麼是我們可以藉著這個機會一起來學習的課題?我們該如何在新生命來臨之後,面對全家步調的重新調整?

在我過去所習慣的人生經驗與生活模式裡,我所知道的,就是「要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孩子的學習不能等」,深怕自己耽誤了孩子學習與發展的黃金階段,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旅程與求學生涯。

但是當我們不斷地以孩子學習的進度為中心去做一切的決定與安排時,我們所灌輸給孩子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其實,關心與看重孩子的學習是非常好的,因為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之中,他們的大腦會被鍛鍊與啟發,他們可以在學習的挑戰中磨練心志、耐心與毅力。但是,當我們心心念念以孩子的學習進度為一切考量的優先之時,我們在有意無意間,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一個訊息:“你的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你的學習進度是我們全家生活的重心。”

顯而易見的是,若我們更全面的思考生命的寬度與長度便會明白,生活之中無處不是學習。學習並不僅僅限制於智育發展,還有孩子如何學習和其他人溝通,如何學會觀察他人的需要並給予合適的幫助,學習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差異與不同的生長階段,並耐心的陪伴比自己慢的人,也真心地欣賞並學習比自己更傑出的人,學習家事,學習手工,學習安排時間等等。

所以,若我們只把孩子的學習集中在智識的累積,我們更多是限制了孩子身體心靈更平衡整全的發展,也很可能會扭曲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人事物的眼光。

過一個小年,也是可以很精彩的。

當妹妹來到之後,雖然有許多挑戰與疲憊,但我們也發現,這一個「小年」過得相當充實,妹妹意外成了幫助我們一家學習與長進的「教材」。以下是我的一些觀察:

#哥哥們認識到自己是如何成長的:因著妹妹的到來,兩個小哥哥重新認識到,自己是怎麼來到世界的,又怎麼從一個小小的胎兒成長到今天的自己,從一開始只能喝奶,到慢慢抬頭,可以坐,學習爬……每一個里程碑,哥哥們都充滿驚喜,比我還興奮。

#學習護理小嬰兒的需要:哥哥們學會幫妹妹拍嗝,學會怎麼抱妹妹與安撫妹妹,學會觀察是否該換尿布,在媽媽忙碌時陪妹妹玩,唸書給妹妹聽。二哥在這個過程中有最大的成長,因為意識到自己可以照顧陪伴另一個生命了,只要聽到妹妹哭了便放下手中的玩具去逗妹妹,和她輕聲說話。看到這樣的畫面,心裡覺得感動滿滿。

#孩子們學習放下自我中心,延遲自己的需要,等候媽媽先處理妹妹的需要,或者是幫我把其他該做的家事完成。

#我們在時間的安排上學習越來越有彈性,把握每一個妹妹小睡的時間,一起看一本有趣的書,做一個有意思的科學項目或者小手工。兩個哥哥最近熱衷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中的戰士與戰爭,我們總是利用妹妹小睡的時間一起閱讀書中的故事,感受這些戰士的悲傷與喜悅,勇敢與遲疑,用積木建築特洛伊的圍牆,用玩具馬來當作裝了希臘戰士的木馬,玩打仗的遊戲。

#孩子們學習獨立的學習,哥哥很享受當小老師教弟弟的樂趣,有一天早晨當我起床,兩個兄弟竟然已經坐在餐桌前,哥哥正在教弟弟認字與發音,兩個人滿有成就感的向我展示他們自己完成的作業。

今年,我們試著放慢腳步。這一個「小年」,除了語文與數學,我們沒有用過多的課程去填滿時間,而是讓孩子扎扎實實學習生活的功課。在這一個「小年」裡,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的是:

生命有許多不同的季節,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快步往前,有的時候我們也必須放慢腳步,順服神所賜下的不同季節,學習不同時節該學的功課。

我們一起學習,在生命之中,有的時候放慢腳步,是可以被允許的。

奔跑有時,安息有時。

Categories
education

自學媽媽的崩潰成長學

文/王敏俐

忙碌的早晨,爐子上的雞蛋等待被翻炒,再不去翻動就要焦了;即溶咖啡沖好了等著加奶,快放涼了還來不及喝上一口;小嬰兒在床上大哭呼喚我去將她抱起,哭聲越演越烈,像隻被翻過來腹部朝上的小瓢蟲,無助地揮動著四肢;老二鬧起脾氣不要吃早餐,在地上胡鬧打滾;最後,老大在餐桌上扭來扭去,不走心的寫數學功課,一面寫一面東張西望,把所有的減法全部算成加法,整頁算錯,成了壓倒媽媽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於是,媽媽情緒崩潰了,孩子們也感到非常挫折。家,就是一群破碎而不完美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同行,有時飛越性地成長,有時遭遇瓶頸停滯,有時彼此相愛,有時相咬相吞。

#陪伴孩子去面對無法掌控生命的無力感

成長型思維幫助孩子在他們所可以去盡一份努力的地方,一點一滴地去追求卓越,藉著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勇於面對挑戰,幫助孩子認識到藉著合適的訓練與對的策略,我們的智慧與能力可以見成長,這是我很喜歡用來鼓勵孩子的方式。

但是,成長型思維的訓練並不能完全挪走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沮喪與挫折感,這些感受是真實的,也是必須面對的。

當我和孩子們都從衝突中冷靜下來之後,我的老大跑來對我說,”媽媽,我覺的我的數學很不好。“

當時,我心裡想著,我該怎麼回應孩子所說的話?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

於是,我們一起分析了他數學做錯的原因:沒有仔細看題目,把減法做成加法,以及一些粗心的錯,進位還不夠熟練等等。

許多成長型思維理論有許多鼓勵挫折中的孩子的好方法,但是在此刻,我想和他一起思考生命更核心的問題:如何面對生命中的挫敗與軟弱?

”你知道嗎?媽媽和你一樣,覺得生活中有需多的事情做不好,覺得很多的事情不在我的掌控中,我也常常會有很挫折的時候。“

孩子對我的反應有些好奇。

”其實這是生活很真實的樣子,因為,如果不是因為上帝賜給我們的能力,我們連一件最簡單的小事都無法完成。我們所能夠完成的每一件事,也不都是靠著我們自己可以獨立完成,都是在神的恩典與幫助中完成的。我們所需要的專心與練習數學的耐心,是從上帝而來,我們要來尋求祂的幫助。“

第二天,當他要算數學的時候,我們特別為他找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角落,讓他可以專心地練習,半個小時之後,他把考卷拿來給我改時,全部的題目都算對了,那時我只是鼓勵了他一下,並沒有放在心上,但是到了午餐時間,他在飯前禱告時禱告讓我有些感動:

”親愛的天父,謝謝你給我專心與能力,讓我可以完成今天的數學。“

聖經裡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感謝神,因為孩子也漸漸學會看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限的,成長中的無力與挫折是真實的,這些感受是可以被接納、被允許的。而每一件事情的成就,不只是因為我們可以多專心,多聰明,而是因為神的幫助與恩典。

#媽媽的怒氣來自錯誤的期待

當我與其他自學媽媽分享我在教孩子上課時的崩潰與怒氣時,他們與我分享了如何在這樣的處境中認清自己的問題,向孩子道歉,與孩子和好。我也借用了她所分享的方式,來和我的孩子溝通:

在一個早晨,和孩子一起開始一天的學習之前,我對我的孩子說,

”媽媽要為那一天你寫數學發脾氣的事情,來向你認罪。“

“媽媽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我在心中設下了一個對你的學習期待與標準,所以當你的學習與我所期待的標準差距太大時,我沒有去理解你的狀況就直接發怒了。但是,這不過是我對你所設的期待標準,並不是上帝所為你設下的期待與標準,我不應該為自己所設的期待來對你發怒。”

“人看的是事物的表面,但是上帝看的是我們的內心。上帝看重你願意好好學習的心,祂也總是願意耐心陪伴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面對錯誤,一起成長。”

是的,我在我的崩潰中,也認識到自己面對孩子的錯誤期待與錯誤標準,是導致我憤怒的主要原因。上帝把孩子託付給我,祂對我的期待是什麼?祂對我的孩子的期待又是什麼呢?

我相信,祂對我的期待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中,更多因著和孩子的相處,認識到自己的盲點,調整自己的眼界,祂不要我單單專注孩子到底對了幾題數學,而是我如何在孩子面對挑戰的過程中,有智慧的引導與支持他們的學習。

我相信,祂對孩子們的期待,也不僅僅只是數學做對了幾題,祂期待孩子們在學期的過程中,生命越來越謙卑,越來越認識自己,越來越懂的倚靠神,越來越認識上帝在我們一生中所預備的美好計畫。

Categories
education

傳遞熱情,還是傳遞焦慮?

文/王敏俐

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學習的熱情,還是追求進度的焦慮?

孩子們最近愛上寫故事,對我說,媽媽我現在覺得玩具都不好玩了,我只想寫故事!

閱讀著他的「大作」,其實他的故事裡有不少錯字與文法錯誤,但是我決定,一開始先不急著去糾正,讓他先好好享受創作的樂趣。幾天後,寫完了想寫的,他又跑來問我還可以寫什麼,我便開始鼓勵他臨摹改寫手邊的故事書,給他一些詞彙讓他放到創作裡,給他一些參考的句型。現在,他又開始文思泉湧了。我只盼望,他可以帶著這樣的熱情繼續去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

曾經有一位自學媽媽想請我指導她的孩子如何欣賞文學作品,我回答她,對於一個剛開始進入文學殿堂的孩子而言,如果文學成為一堂要交作業的課,成為一種壓力,那麼,閱讀就不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個重擔了。唯有等到孩子自己渴望深進,陪伴他們一起賞析文學文本,才有意義。

成為一個自學教育者之後,我自己也開始花許多時間去思考與追溯學生時代求學的點點滴滴。在倒帶的過程中,有一個畫面深深的鎖在我的腦海中,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來說,那一堂課,是我求學生涯的一個轉捩點。

在國中時,國文常常是一門讓我非常痛苦的課程,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國文課就是不斷的練習聽寫,默寫,背古文註釋的一個乏味課程,在那個年代,每一次小考不及格,我就會被老師搬到特別坐享受「特別」的照顧,那是我極抗拒的一門學科。但是到了國三,班上換了國文老師,是一個長髮飄逸,氣質溫柔卻又堅定的一個女老師。一開始是被老師美麗的外表吸引而喜歡上課,然而有一天在課堂中,我卻因著這個老師,生命與文學相遇。

國三國文課本裡,有一篇古文,是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那是清末時的革命烈士在起義前寫給愛妻的一封遺書。那一天下午的國文課,老師要我們每一個人闔上書本,閉上眼睛,在一分鐘的靜默與沈澱之後,整個教室安靜,窗外樹梢的翠葉隨風發出窸窣聲響。

美麗的長髮老師站在講台上,開始為我們朗讀這一封革命烈士與妻子的告別書信。老師的聲帶不是高亢的那一種,她的嗓音低沈卻嘹亮,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傲執蘊含其中。當老師讀到林覺民向妻子傾訴自己為何要捨棄生命參與當時的起義之時,我真的感受到林覺民就站在我的面前,那麼樣的清澈,那麼樣的悲憤,那麼樣的壯志斷腕,那麼樣的兩難。林不只是寫給妻子,也是寫給自己,告訴自己非得如此去行的必要性。他在對妻子的不捨之中,也是再一次地堅定自己的意志。

而後,長髮老師繼續朗讀林覺民告別妻子時所給的託付,老師的語氣由憤慨轉為溫柔,終而哽噎,淚聲俱下。我的靈魂為之一震,在那樣的一個瞬間,我竟感覺自己進入了林覺民的妻子哀傷而壯麗的語境之中,久久不能自己,文學的巨流朝向我襲面而來,心中的火苗從此點燃。從那時起,寫詩的時光佔滿我的青春,國文課成為我的最愛,那個曾經國文課打瞌睡、成績總是不及格的女孩,竟然在大學的入學考試時,國文得了滿級分,但是對我而言,分數已不是重點,重點是,文學從此與我一生相伴。

作家威廉. 亞瑟. 華德(William Arthur Ward)曾經寫下:

The mediocre teacher tells. 

The good teacher explains. 

The superior teacher demonstrates. 

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

多數的老師傳授新知,

好的老師闡釋其中的奧密,

優秀的老師活出洞見的精髓,

然而,一個偉大的教育者,卻是點燃我們一生的熱情。

願每一個教育者,都可以成為一個傳遞火把的人。

Categories
education

那些自學媽媽沒有告訴你的秘密

文/王敏俐

當冠狀病毒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入侵世界各國,在家工作、在家自學也成為了不可抵擋的趨勢。自從停止上課之後,在社群網絡上便常常看到許多爸爸媽媽們分享24小時與孩子共處的辛酸與爆笑,也許正是病毒的蔓延與擴散,迫使我們停下忙碌的腳步,遠離人群,回歸家庭,面對配偶與孩子,去操練一直很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親職基本功。因為筆者自己本身就在家自學,也在當地的自學團體中兼課。在這段學校停課的期間,有一些朋友們便開始問我,當孩子在家時,該怎麼樣安排他們的課程時間表、該選擇什麼樣的教材、該如何讓孩子的學習不致落後?這些都是很重要也很實際的問題,但是,作為自學媽媽,我覺得在為孩子選擇教材、建立學習時間表、建立學習規則之時,更重要的是,好好把握住在家帶孩子自學的時間,來建立與孩子深度溝通,以及深度對話的習慣,因為這是自學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是自學與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最大的不同。父母與孩子建立深度對話的習慣,不只可以影響孩子腦部的發展,更對孩子一生的思維模式與人際關係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麻省理工的認知科學家發現,

#影響孩子腦部發展的關鍵

不是取決於父母或者是教育者的學歷或收入,而是他們是否與孩子建立深度對話的習慣。藉由核磁共振,認知科學家們以腦部掃描觀測4到6歲孩童的腦部發展時發現,“最重要的並不僅僅是對你的孩子說話,而是和你的孩子對話。我們要做的並不只是將語言置入孩子的大腦,而是切切實實地去和孩子進行一來一往的對話。”帶領整個研究計畫的Rachel Romeo如此強調。(註)那麼,我們該怎麼著手與孩子進行對話呢?接下來,讓筆者與各位分享我自己帶著孩子一起經歷的幾個小故事:

#學習軟體與教具教材不能取代與父母的對話

我們是否真願意好好坐下來,陪孩子看完一本書呢?拜網路與科技所賜,我們可以找到各種不同的學習軟體,視頻與音頻來提升孩子的閱讀技能與詞彙量,但是這些網路資源所帶給孩子的,大多數是一個單向的知識輸入,而非雙向的刺激與對話思考。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孩子若有不理解或誤讀的地方,可以隨時地對父母提出疑問,父母也可以藉著孩子對故事情節的回應理解孩子的思路與情緒,藉著一本好書的閱讀,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探索一個全新的世界。從我的老大三歲開始,我們便開始陸陸續續地閱讀一些給小小讀者的繪本,漸漸地他的閱讀能力增加,去年年底,我們開始一起閱讀一些篇幅較長、適合小朋友看的小說。我們第一本一起閱讀的小說是《夏綠蒂的網》,描述農場中一隻蜘蛛與一隻小豬深刻而真摯的友誼。從這本書的開始到讀完,我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孩子從一開始被我半推半就一天一頁,到最後欲罷不能的一天一章,強拉著我陪他讀,到最後捨不得看完,我看到孩子享受閱讀的喜悅。在這本書中,除了和孩子一起學習許多新的詞彙,除了和孩子解釋句子所闡明的意義之外,我也和孩子討論友誼,討論為著朋友單純而不求回報的付出,討論到如何持守和朋友立下的承諾。弟弟也常來旁聽哥哥的朗讀,兄弟倆開始在遊戲時佈置故事的場景,用故事裡的情節來對話與互動,當哥哥看完時,我以這本書改編的動畫電影作為看看完此書的獎勵,沒想到,他在看了十分鐘後跑來告訴我,他覺得一起閱讀的時候,比看同樣故事更精彩、更有趣,他更想要看閱讀甚於動畫。我可以完全理解他的感受,因為對他而言,動畫更像是被動的接受一個個畫面與故事的情節,而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一起主動去探索,去想為什麼小豬這個時候會哭泣?去想為什麼小蜘蛛要為了朋友做這些事情?去討論小老鼠到底是一個益友還是一個損友?就會發現,閱讀的世界很寬廣,對話中也不見得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於是乎,當我們一點一滴地一起飽滿地讀完這本著作之後,由動畫家二手解讀出來動畫作品,也就不那麼靈活生動、那麼有意思了。

#這個真實的世界正等待孩子去提問與探索

前一陣子,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我試著用較簡易的方式讓他們理解戰爭形成的原因,與戰爭對人類所產生的代價。有一個下午,我們幾家homeschool的孩子們在學習完關於二戰的歷史之後,一起看宮崎駿的作品《螢火蟲之墓》。這是一部相當沈重的作品,講到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孩子們會發現,過往覺得很酷很帥的戰鬥軍機,在投下炸彈的那一刻,會對一個原本幸福完整的家庭造成多麽致命的破壞與摧殘,戰爭是真實的,恐懼是真實的,死亡也是真實的。這些議題對孩子們是否太過沈重?是的,非常非常的沈重。其實,我們幾家人看到一半因為太傷痛就無法看下去了。孩子們流了許多的眼淚,我們也在許多情節暫停下來,與孩子探討在影片中倒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一起認識到,只要是陷入戰爭之中,不管這兩個對立陣營到底最後誰得到最後的勝利,每一個捲入這場戰爭的人都飽受身體心靈之苦,每一個人都是輸家。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我非常感恩的是,

#我的孩子並不是在迷惘疑惑中

孤獨去摸索認識世界的沈重的一面。作為母親,我可以親自陪在我的孩子們身旁,與他對話,和他們一起認識到戰爭帶來的痛苦,我可以陪伴傾聽他們梳理面對現實生活時,內心所感受到的衝擊,可以擁抱著他們,可以一起發掘在這個罪惡世界中,仍然也許多人性的光輝與單純的喜悅。我告訴孩子們,現在在許多的角落裡仍然重複發生著這些哀傷的故事,仍然有許多的孩子因為戰亂失去了可以保護他們的父母。還記得那一晚的睡前,哥哥哭著問我,為什麼會有戰爭?是誰開始的?為什麼會開始?我和他談論到國家利益的衝突,談論到人的罪、慾望與野心,談論到此刻的我們可以怎樣為著減少戰爭所帶來的痛苦而努力,越討論,我們越想要更多了解現在仍在戰火中的國家,為他們禱告。那一晚,我與他一起把這份悲傷與沈重帶到上帝面前,為承受戰火的孩子們禱告。這個世界的美善是真實的,痛苦也是真實的,而我相信,用深度的對話來陪伴我們的孩子,將可以預備他們未來更清楚的認識到,上帝對他們這一生的計畫與呼召,成為上帝要使用的人。

#對話可以使我們陪孩子走得更遠

我們或許會以為,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是上帝藉著我們在餵養孩子,陪伴孩子的成長。其實,充滿大智慧的上帝,更多時候是藉著孩子來餵養父母的心,帶領父母跨越生命的瓶頸。在我陪伴孩子在家自學的路上,我的心中也時而有苦毒、沮喪與絕望。我也會在低潮中自問,在家自學真的是對孩子最適合的方式嗎?我的缺點、脾氣與軟弱會不會毀了自己的孩子?為了自學,讓自己時而身心俱疲,真的值得嗎?我真的可以忍受自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放棄了好多生命中美好又有價值的事物,放棄用來寫稿與服事的時間,放棄追求自我的機會,我心甘情願嗎?每一天早晨,我會和孩子一起讀一段聖經的經文,和孩子一起禱告。有一段時間,我的心相當迷惘,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向上帝禱告說,如果在家與孩子一起自學是祢給我個人的呼召,請祢給我一個更真實的印證,讓我可以沒有怨尤,踏踏實實地繼續走下去。那一天早上和孩子們靈修,正好讀到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輕易發怒….那是一段聖經中最有名的愛的真諦。讀完那段經文之後,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什麼是忍耐、恩慈、不輕易發怒…,然後我們又延伸的去思考,我們在什麼時候,需要更多去忍耐呢?我們在面對其他的朋友時,可以很有恩慈,面對自己的家人時,卻常常不願意忍耐與恩慈,反而常常生氣呢?整個討論的過程很有意思,孩子們也覺得得到很多的提醒。感謝神,在那個或下雨或陽光的早晨,我們有一段完整而充裕的時間來分享與討論怎麼活出這些聖經中的教導,我的心裡覺得非常的感動。Homeschool 對於媽媽而言,常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夾雜喜悅與內心的波動,但是像這樣可以一起深入討論神話語的寶貴片刻總是令我深深感動,若這一生本是要來學習愛的功課,此刻的我,坐在餐桌前,陪伴著我的寶貝們,一點一滴建造彼此生命,不就是最棒的操練機會嗎?這樣的感動更深深確定了神在我這個生命階段的帶領與呼召,為著這些寶貴的片刻,好像許多本來覺得過不去的事情,都覺得值得去做、去承受了。在這些大大小小深入而淺出的對話過程中,我與孩子們所經歷,所共享的,是一份關乎愛,關乎生命,關乎成長的奧秘。今天的我們,也許因為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有一個機會可以體驗一下在家自學的滋味,那麼就讓這個自學媽媽沒有告訴你的秘密,也成為你與孩子共處時光中的點點滴滴吧!

註:更多了解麻省理工的認知科學實驗請參考http://news.mit.edu/2018/conversation-boost-childrens-brain-response-language-0214